2024-12-20 智能仪表资讯 0
北京市代表、民建海淀区委主委、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晓光。
1月23日,北京市十六届二次会议期间,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现场采访了北京市代表、民建海淀区委主委、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晓光。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4年着力做好十一个方面工作,第三方面就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更好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其中要求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大力支持产业数字化。提升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和基础底座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模型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在政务、医疗、工业、生活服务等领域应用,保持人工智能研发应用领先水平。
对于发展人工智能,赵晓光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我们需要加强的一个是算力,另一个是对发展方向的理念,即产业方向应该在哪里?目前,对于在先进制造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全世界都没有很好的破题的方法,相信在北京扎实的基础下,我们能率先破题,抢占科技制高点。”
本次上会,赵晓光带来了《关于“以大模型落地应用促进北京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和《关于“增强青少年健康素质,引导体育健康消费”的建议》两份建议。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在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高质量发展专项、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等专项支持下,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已经形成产品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和生产规模的工业体系,国产产品已能够满足大部分工业制造和社会生产生活需求,少数中高档产品接近国际技术水平,且有一定规模出口。
不过,赵晓光告诉记者,我国在尖端科研、超精密测试分析、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所需的高端智能仪器仪表仍依赖进口,是全球第二大仪器仪表进口国,“长期以来,全球TOP20仪器企业排行榜由美国、日本、瑞士、德国及英国企业包揽,并通过不断兼并收购仍在加速扩张。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和技术输出持续收紧,高端仪器自主可控成为我国仪器仪表产业面临的最直接挑战。”
“创新技术和产品缺少试错机会。一个仪器产品从推出到受到市场认可大约需要5-10年时间,只有通过不断应用,仪器功能性能才能不断得到迭代优化。但国产高端仪器长期不被市场认可,得不到试错和迭代的机会。”赵晓光说。
在赵晓光看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和大模型的应用落地,可以为北京市智能仪器仪表行业跨越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她建议,支持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发展,“依托于北京市的网络协同制造平台,大力支持、培育集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创新应用于一体、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仪器领军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走智能化、尖端化发展道路,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专项中支持重点培育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数字化转型能力。”
赵晓光还建议,打造智能仪器制造产业集群,支持大模型落地应用,“围绕国家大科学装置、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基础较好的区,以高端仪器整机制造龙头企业、应用领域典型用户为牵引,汇集创新力量和上游配套产业,聚集解决方案设计、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维修服务等企业,形成创新功能集聚、产业优势互补的高端仪器产业集群。”
“在大模型落地应用中,注重提升产品、工艺、服务标准,推动基础通用技术标准升级。同时,建议北京市优化智能仪器仪表支持政策,尤其是制定扩大用户领域的国产替代政策,在支柱性产业大力推广国产仪器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鼓励京、津、冀地区仪器仪表企业深度参与大模型开发与落地应用工作,形成以北京为产业龙头,带动华北地区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创新发展、抢占世界技术与产业高地的新发展格局。”赵晓光说。